当前位置: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从三大经验看民营企业发展新机遇

从三大经验看民营企业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3-09-12 发布者:企业管理杂志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浏览:561 次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将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不同角度探讨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广大民营企业把握机遇,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把握改革开放的政策机会,持续创新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无疑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无论从历史经验角度,还是从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角度,广大民营企业都应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活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民营企业发展三大经验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三大经验,即把握政策机会、构建国内市场优势、创新创业。


1. 把握政策机会


改革开放是民营企业最大的政策红利,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许多民营企业已经跻身世界500强。


以家电制造领域的美的集团为例,其在1979年之前只是一个生产塑料、金属制品的小工厂。在创始人何享健带领下,美的把握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机会和消费升级的市场机遇,布局家电全产业链并快速扩张产能,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


商业机会是企业家精神萌生的前提条件,我国商业发展史上至少涌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分别是个体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大工业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民营企业尤其善于洞察和把握政策和商业机会,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些能够抓住政策机遇和商业机会的企业,对于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往往会提前储备资源,并着眼长远发展,实现螺旋式成长。这也塑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练就了一批勇猛顽强、能打胜仗的经理人队伍。


2. 构建国内市场优势


民营企业的成长往往是先内后外,即先在国内市场构建竞争优势,再谋求国际化发展。可以说,国内市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压舱石”,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政策环境变化,捕捉、把握市场机会,主动出击,实现由创业到扩张发展。


在经济转型时期,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未被满足,企业面临多种业务机会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业务选择有着朴素、平实的逻辑,即哪里热门往哪里去:风扇市场红火时做风扇,空调市场需求旺盛时做空调,汽车行业热时就去造车,房地产热时做房地产⋯⋯这种逻辑让美的、海尔、比亚迪等企业一直在“利薄如刀刃”的充分竞争行业摸爬滚打,时不时地会遭遇失败、挫折。


还以美的为例,2003年美的全面进军白色家电市场,以并购荣事达、华凌、小天鹅等企业的方式在冰洗领域不断扩张。2004―2006年,美的先后收购云南客车、湖南三湘客车和云南航天神州汽车,试图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然而,美的此次多元化尝试并不成功,后来还是回归家电制造业务,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生态。


从规模经济角度看,美的在全国各地布局生产基地,形成多地开花、多层级经营格局。在国际化方面,自2006年起,美的在继续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在欧美市场以OEM经营为主,在新兴市场则发展自有品牌。


美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是从制造基地的国际化到品牌国际化,再到市场国际化,通过营销、技术、资金、市场的国际化整合,最终实现运营管理国际化,提升了整体竞争能力。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制造”正在积极向“中国品牌”“中国创造”“中国质量”转变,不再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


3.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精神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熊彼特看来,竞争与企业家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创新增长模式就是“企业家经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成长的基因,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企业家精神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意义、最富有希望的事情之一,如果没有企业家,资源不可能得到有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不可能出现,经济不可能增长。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驱动企业成长,新产品、新技术才会不断涌现,经济才有可能持续增长。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李书福等一批优秀企业家,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成长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佼佼者。在某些情境下,企业创新发展能够倒逼制度的改革创新,如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打破了产业准入壁垒,并在更多领域产生了示范效应。


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创新意味着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的过程。实用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即先模仿,再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向先进企业学习,再到自主研发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彼时中国企业的主要创新手段是模仿,形成了所谓的“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家电、电脑等领域企业一直在“贸易”“制造”“技术”的发展次序上摇摆徘徊,如联想、海尔等企业都是依靠贸易或引进生产线起家,逐渐形成工业制造能力,进而寻求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全球领先。


然而,这种模式在汽车工业领域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内汽车品牌在合资浪潮下纷纷被淡化甚至消失。在模仿阶段,成本领先往往是制造企业的主导战略,以富士康与苹果为例,苹果公司掌握着芯片、系统等关键技术和营销环节,而富士康的分工角色是制造,必须不断追求效率、降低成本。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从“山寨”到创新、从草根到极致,中国制造从价值链低端切入,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从产品加工组装到工艺创新,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的演进过程,通过“干中学”,在形成制造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创新能力。因此,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得更加突出。


过去10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在互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把握一个个机会,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在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独领风骚,不仅开创了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时代,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已经成长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龙头,还通过资本融合孕育出一批新兴的独角兽企业。


民营企业应坚定发展信心


政策机会、国内市场优势、创新创业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在新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应当把握政策利好,巩固国内市场优势,持续创新创业,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而不是犹豫观望,停步不前。


1. 把握政策利好


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坚定不移的,民营企业家应当放下包袱,放心扩大生产、改善经营、开拓市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民营企业吃了定心丸。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虽然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存在较大困难,但民营企业不应陷入一叶障目的状态,因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2022年全年3.0%的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过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


我国经济整体呈恢复态势,产业结构稳步升级,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经济同比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意见》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准入。


民营企业应积极把握这些政策利好,捕捉商业机会,而不是裹足不前,被社会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唱衰民营经济的论调影响发展信心。


2. 巩固国内市场优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社会大局稳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


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不断扩张。


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最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从供需关系看,中国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培育出更多规模、质量、效益领先的世界一流企业。


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企业创新创业的基石,每个企业都有可能迅速完成用户规模的积累,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潜力巨大,具备了依靠扩大内需做大经济循环流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来源在于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对接,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推进国际化的同时,不应忽视国内市场潜力,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 持续创新创业


当前,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新科技试验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在国内市场应用并创造出新的产业生态。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具有影响技术轨道和工业路径的可能性,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充分条件是在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的技术学习,以及能够推动学习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有的已经能够主导全球技术创新方向和演化路径。


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如服装、家电、家具等,正在逐步让位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三期项目于2022年年底投产,平均每分钟可以造出两辆整车。

以比亚迪为代表,从1980年代“市场换技术”到近几年“换道超车”的战略转换中,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对我国出口拉动明显,而这些领域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


以新能源电池为例,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达37%。面对快速变化的前沿技术和消费需求,广大民营企业应当在巩固既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创业,不断构建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失去创业精神就意味着衰亡。■


版权所有:内蒙古三丰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易讯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