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管理咨询>人才培养>横向领导力 | 如何在微权力下成事?

横向领导力 | 如何在微权力下成事?

发布时间:2023-09-27 发布者:HR转型突破 来源:HR转型突破 浏览:571 次

“任务型”项目、有责“无”权,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才(不论你是管理干部,还是技术人员)正在/将要面临的情境:


➡ 从职务上看:你不是团队成员的直接领导,你的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因为这项特定的任务聚集在一起,当任务完成后项目组可能就地解散,大家会散开;


➡ 从任务上看:你对任务达成承担责任,但你并没有太多“命令与控制”团队成员的权力,不仅如此,因为存在四大障碍,你可能还得想着法子“哄”着成员干活:



四大障碍:



1.作为任务或项目团队的(短时)负责人,你的专业能力没法“碾压”团队成员,甚至必需依赖团队成员各自的独特能力;


2.你不再拥有对信息渠道的垄断,甚至你对项目本身的信息也不一定有你团队成员了解的更多;


3.你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奖惩权力,“胡萝卜和大棒”都难以自如挥动;


4.最后,也是最揪心的,你不确定大家是否愿意把他们的宝贵时间花费在这项任务上,因为每位团队成员都身兼多重角色和任务,大家都很忙……


作为任务/项目型团队的负责人,要推动团队达成目标,除了靠纵向的职务权力或者“疯狂刷脸卖人缘”,还有什么方式能更有效地拉动项目组成员,从“我来做”到“我们一起做”?如何将一群“固执己见”的专业人士捏合成一个“真正”的Team,目标一致并发挥各自优势?面对目标、利益、观念、精力的冲突,如何协调并推动团队成员们的合作……


在VUCA时代,工作的复杂性和互赖性增强,大量的任务型组织与正式组织并存,管理者不仅是拥有下属的层级领导,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管理者。管理的基础也不再仅仅依靠行政权威,更重要的是依靠横向领导力与他人合作完成艰巨任务。


图片


横向领导力黑洞:单边控制的心智模式


团队成员明明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但是就难以发挥出1+1>2的效果,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 团队成员对团队Leader的想法和做法不理解、不认同,但他们选择避而不谈;

  • 团队成员只对上级担责,成员相互之间却不愿意彼此担责;

  • 来自不同职能的团队成员聚焦立场而非目标、利益,缺乏信任与协作;

  • 会议上,团队成员要不争论不休,要不沉默不语,难以共识共创;

     ……


遇到类似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会引进领导力领域的课程,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但行为改变寥寥。真正的问题不仅仅是技能,而是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个人或团队行事时所采取的一套核心价值观念和假设,而这些看待事物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技能习得解决了你会不会做,而心智模式往往决定了你愿不愿意去做/喜不喜欢去做。


克里斯·阿基里斯和唐纳德·舍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98%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都会采取单边控制的模式。在面对挑战情景时极少数人会坚持听取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更多的人是强烈维护自己的想法,希望在合作中别人都听自己的。在观察中,大家彼此很少提问其他人,即使有提问,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为了理解对方的想法。很多人甚至认为与其费尽心思理解每个人的看法,不如花时间说服团队成员承认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研究还发现:



当一群聪明能干、勤奋努力、有野心、有梦想,但同时性格迥异、价值观多元的人一起合作时,如果所有人都不愿意放弃单边控制的心智模式,非但不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团队的信任和有效性反而越来越差。决策质量也在持续下降,团队成员常常出工不出力,不愿意担责,整个团队变得愈发平庸。


以往在课堂上会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测评,首先请各位学员先谈一谈“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人际风格)”。很多学员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是善于倾听、有同理心、愿意接受负面评价、愿意接纳不同观点的人。我们同时会请他们在压力情景下做出一系列行为选择,我们还会在开课之前请他们的同事、上司和下属在这些行为点上给予管理者评价,结果80%的学员和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差异巨大,甚至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插入投票


如果你希望走出合作困境,切实提升横向领导力,就必须调整“等着别人改变,更好与我合作”、“我需要你配合我XXXX”等等单边控制的心智模式,转而变为“从自己开始改变”、“我能为团队贡献XXXX”等等同频共进的心智模式。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两类心智模式的差别,我们将提供对比表格和现实案例。


表一:心智模式转变



从单边控制到同频共进的案例分享


案例背景


张成是某集团下属子公司财务部经理,季鲁担任总经办的经营计划考核岗,时值年底,他们共同参与了一项集团年度预算规划的项目。某个周六,季鲁接到了张成的电话,说有一份紧急预算规划报告需要周一前向集团提交,因为是项目的关键报告之一,需要季鲁提供支持,帮助做一系列结构上的优化和数据确认。虽然季鲁已经提前规划了周末的安排,但他还是放下了手中所有的事情,全力赶工,终于在周日晚上将报告完成,发送给了张成。


张成审阅了报告,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提交给集团。虽然季鲁十分疲惫,但他心情很好,因为他帮助项目组的同事解决了一项难题。


然而周一上午,季鲁收到了张成的微信留言:“唉,事情搞砸了。我知道时间紧急,但是……,费用支出部分的说明不够清晰,而且表格和图示的数据也有一些出入。我希望你能够马上核对数据,重新做一份报表发给我。收到留言后,尽快给我回电话!”


季鲁又急又气,心想:图表上的数据确实有一些细微出入,但是完全不影响大局啊。他急急忙忙给张成回电话,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季鲁:兄弟,我收到了你的留言。

张成:唉,你怎么会搞出这么大的纰漏来。

季鲁:这个……我知道数据有点出入,但是图标分析里面已经很清楚了,不会产生歧义。

张成:不能这么说。季鲁。你我都很清楚,在集团领导那里肯定是没法过关的。

季鲁:嗯,我想……

张成:(打断了季鲁的话)在这件事情上,现在也别争辩了,我们搞砸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弥补过失,然后和集团领导再解释下。

季鲁:……昨天你审阅的时候为什么没说呢?

张成:我对你很信任,我认为这个报告对你来说是小菜一碟。因为这件事情,我已经被财务总监批评了好久。现在我只要你告诉我,你能不能重新做一遍,把报表做对?

季鲁:(犹豫了一下)好吧,我来做吧。


案例分析


在以上的案例中,我相信你透过文字都能够感觉到张成和季鲁之间深深的敌意。你也很容易理解到他们彼此情绪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的压力情景之下,我们内心单边控制的心智模式在一瞬间被启动: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合理的一方,然后据理力争,寄希望于对方做出积极调整。如果对方和你的观点不一致,不愿意按照你的想法做出改变,就可能像张成和季鲁一样被点燃。


表二:双方情绪产生的原因


合作本质上是人与人交互影响的历程,如果你不了解其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会使得问题一筹莫展。要切实提升横向领导力,就必须看到别人的故事,关注自己和对方的真实需要,有时候这些需要大家没有言明,要加以探索求证,而如果我们基于自我想象,对别人意图的假设,往往都是负面的,都习惯把别人都往坏处想。另外不要急着归咎责任,除了看到别人的责任,更重要是先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对结果抱有很大的责任。双方了解越深,就越有可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表三:同频共进下看到不一样的故事、意图与责任



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四条极简策略


改变单边控制的心智模式是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在面对困难、挑战、压力的时候尤为如此。横向领导力提倡的是从我做起,毕竟大概率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更加容易。除了心智模式改变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横向领导力?


当我们与他人的合作面对挑战、失败、风险时,都会本能地走向“逃跑模式”或“对抗模式”,回避矛盾和尖锐的问题或者引发破坏性冲突(与之相对的是建设性冲突,通过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实现创新),最极端的情况——很多人在无法达成共识与合作时,就会跳出来破坏合作。


我们为大家列举了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四条极简策略,以帮助我们推动合作中的高质量决策与彼此信任的增强。



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四条极简策略:



1、倾听,而非说服

2、聚焦利益,而非立场

3、关注成功因素,而非成败结果

4、放弃指责,相互担责


1、倾听,而非说服


破坏性冲突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往往很难看到事实的全貌,他人的意图与假设,就急于下结论或给出建议,本质上我们太缺乏倾听。有时候,看似“专注”的倾听,也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找到对方想法中的漏洞,从而更好地说服对方。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带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主动了解别人的想法背后的意图和他们的假设(有时候这需要我们多加以追问),能最大限度避免因为对别人“会错意”而产生的破坏性冲突。


2、聚焦利益,而非立场


破坏性冲突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往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关注自己的立场,却忽略了对方利益诉求,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人们习惯于直接给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坚持自己的这些立场和观点。当别人的立场与我们不一致时,我们会给别人贴标签,并且习惯于揣测别人的意图,大量研究发现,我们对别人意图的揣测90%以上都是负面的,而且差错率还极高。此时,寻找双方立场背后的利益需要,比纠结于立场差异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句话的前提是要真正看到大家差异化的利益需要,才能找到“正确的问题方向”,不然所谓的解决办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3、关注成功因素,而非成败结果


破坏性冲突发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过分关注对结果成败的评论,却很少思考怎样做才能真正达成目标。


在我们收集到广泛意见之后,最需要做的不是问所有人“哪个想法听起来就是正确答案?”,而是应该反过来请大家思考“假设这些方法可行,需要哪些前置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满足吗?需要多大的代价?……”我的经验是找到那些反对呼声最高的伙伴,让他们说出他们认为这个事情需要哪些条件或成功因素,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流程有助于大家统一思维界面,并且都保有足够的参与度。


4、放弃指责,相互担责


破坏性冲突发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我们都讨厌别人把所有问题归咎于自己。


当问题出现之后把精力聚焦于指责不是好主意,因为这会压制我们了解导致矛盾的真实原因,阻止我们做出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单向的指责往往也难言公平。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个冰冷的事实:很多人指责他人的初衷竟然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绪归咎于别人的行为。比如,在很多的交通事故中,肇事方可能会率先发难,借由自己愤怒的情绪和指责让事故中的另外一方感觉到内疚,借机逃避自己的责任。


换个角度,如果在与他人合作出现问题时,先看到自己的责任,往往对解决冲突有所裨益。承认自己的责任还可以阻止对方将它当作挡箭牌,以此拒绝和你讨论双方的责任所在。从指责走向归责,就是向前看而非翻旧账,就是认识到“事情发展到这幅田地,我们双方都有责任”,然后努力共识“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事情发生转机”。


图片


合作中冲突在所难免,事实上差异化的观点才能推动创新。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那些破坏合作与信任的冲突。应用极简四法则可以预防并化解我们合作中的冲突,有力提升组织的横向领导力。


版权所有:内蒙古三丰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易讯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