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HR动态>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迎来“生态向好”

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迎来“生态向好”

发布时间:2019-11-04 发布者:内蒙古新闻 来源:内蒙古新闻 浏览:1506 次
中新网乌兰察布11月1日电题: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迎来“生态向好”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岱海的萎缩面积终于控制住了。”

11月1日上午,69岁的索太平保站在自家院子里激动地说,“从2015年开始岱海面积几乎每年都在萎缩,但2018年却奇迹般停了下来。”

这位打小在岱海边长大的农民打趣说:“当年找媳妇,就是和对方说了家乡有‘海’才成的。”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也是内蒙古唯一入选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湖泊。

凉城县政府最新消息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岱海水量2.01亿立方米,面积54.8平方公里,水位1215米。

岱海一度是凉城县民众的骄傲,每到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游客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岱海的知名度不断拓展。

索太平保回忆说,40年前岱海的面积比现在大好几倍,但后来逐渐缩小,让很多乡亲感到心痛。“我们生怕岱海最终成为一段遥远的历史。”

“改变是从3年前开始的。”索太平保说,“当时政府让我们将水浇地改作旱田,每亩给500元补贴。”“许多村民接受不了,认为水浇地用不了多少岱海里的水。”

但2018年岱海的萎缩面积被最终控制时,包括索太平保在内的村民们认识到了官方决策的正确性。

位于岱海周边的村民们发现,不使用岱海水浇地后,自家井水的水面竟然有了明显升高。

凉城县岱海管理局局长田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官方连年对岱海的生态进行大力度治理,在岱海生活的鸟类由原来的68种增加到现在的91种,野兔、狍子、野鸡、狼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

11月1日上午,记者在岱海边看到,成群的天鹅、大雁不时在湖面上飞来飞去,形成一道非常美丽的景观。岱海边还能经常看到野生动物的蹄印。

作为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的岱海,湖水量为什么会逐年减少?

凉城县政府给出原因,一是从气候环境方面,岱海流域1960—2004年平均气温5.2℃,2005—2018年平均气温6.8℃,平均气温升高1.6℃,加大了湖面蒸发量;二是流域内1955—2004年平均降水量403.3毫米,而2005—2018年平均降水量为391.5毫米,平均减少11.8毫米,造成湖面降水及地表径流减少(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0毫米才能形成地表径流)。

从人类活动方面看,岱海流域工业规模企业较少,大多对岱海没有造成污染,尽管岱海电厂在技改前对岱海存在热污染,但2018年9月以后该电厂通过水冷改空冷已消除了热污染。

值得提及的是,通过近3年来全县的大力治理,岱海的生态已逐步向好。

凉城县副县长贾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水量方面,岱海湖水年损耗量减少,据《岱海流域退灌还水对岱海湖的影响分析研究》(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2005—2015年岱海水量年均减少2942万立方米,2016—2018年放缓到年均减少1171万立方米。

让贾小平兴奋的是,通过治理,岱海湖面面积缩减趋势放缓,2005—2015年年均缩减2.66平方公里,2016—2018年放缓到年均缩减0.45平方公里。

通过治理,岱海周边地下水位出现回升现象。据内蒙古水文局对岱海周边地下水监测井监测,2017年较2016年下降27.25厘米,2018年较2017年上涨45.73厘米。

根据2018年岱海28项水质监测指标显示,水质下降趋势得到控制。28项指标中,COD、氟化物、总氮3项超V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生化需氧量3项在V类限值内,水温、透明度、叶绿素、电导率4项为非考核指标,氨氮等18项指标在Ⅲ类限值内。

贾小平告诉记者,当地政府还将实行“引黄济岱”举措,用黄河水对岱海进行“生态补水”,将岱海治理得更加美好。

让索太平保欣慰的是,生态向好的岱海,将会继续成为当地民众和外界沟通的“名片”。“我现在心情非常好,不担心岱海会消失了。”(完)


版权所有:内蒙古三丰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易讯网络公司